根据上市公司财报批露,截止2025年3月A股557家光伏相关上市企业中158家企业出现亏损,其中23家龙头企业亏损过亿。曾经,资本追捧的香饽饽,外贸出海的明星,光伏产业再次陷入全产业链深陷亏损泥潭。一大批企业面临自2011年倒闭潮后的又一次行业危机。
在硅料环节,行业龙头通威股份上半年预亏49-52 亿元,全行业都陷入了 “越卖越亏” 的恶性循环,卖得越多,亏得就越多,让人唏嘘不已。
硅片领域也不容乐观,TCL 中环亏损扩大至 45 亿元,而且硅片价格较 4 月高点暴跌 31%,价格的大幅下滑让企业的盈利空间被严重挤压。
再看组件环节,隆基、晶澳等一体化巨头亏损均超20 亿元,产能利用率普遍跌破 70%,大量的产能被闲置,资源浪费严重。
仅2025 年全球多晶硅有效产能就高达295 万吨,但实际需求仅 130 万吨,产能利用率不足 45%。而组件环节 1343GW 的庞大产能,就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全行业的头顶,随时可能带来致命一击。
与前三次行业亏损倒闭潮不同,本次主要是由于行业内部无序扩张,产能严重过剩引起。
就在这时,一场由国家力量主导的“反内卷风暴” 正席卷而来。6月29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金社平文章《在破除“内卷式”竞争中实现高质量发展》。7月1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要求,依法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光伏行业首当奇冲,成为急先锋。7月3日工信部召开的高规格座谈会明确传递出信号:光伏企业的自杀式价格战必须停止。
消息一出资本市场最先做出反应。硅料层面的多晶硅期货首先扭转多月颓势连续多日大幅度翻倍大涨,工业硅期货也随之连续上涨,势如破竹。电池片现货价格提涨带动碳酸锂上行。市场对于光伏产业的产能过剩和产能出清发出积极信号。那么,这场全行业的反内卷风暴真的能为光伏行业带来新生吗?
先来回顾一下导致这次光伏产业危机的深层次原因。
风暴之源:失控的扩张与崩塌的价格
光伏行业如今的困局,并非偶然,源于前几年的狂热扩张。
在硅料方面,产能扩张速度远远超过了需求增长,导致价格在3.0-3.5 万元 / 吨的低位震荡,这一价格直接击穿了多数企业的成本线,企业生产越多,亏损就越严重。
硅片环节,2025 年产能为 1088GW,同比下降 5.6%,这是产能首次出现负增长,标志着行业正式进入存量搏杀阶段,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残酷。
电池片领域,TOPCon 技术占据 83% 产能,同质化竞争愈发激烈,进而加剧了价格的崩塌,企业盈利难度大大增加。
还记得2022 年 “拥硅为王” 的时代,合盛硅业曾创下半年盈利 35 亿的辉煌业绩。可如今,多晶硅价格较峰值跌去近 90%,整个行业从暴利神话跌入了全环节亏损的地狱模式,让人不禁感叹世事无常。
面临行业危机,从政府到企业都在积极寻求突围。
多家企业开始技术突围,穿越行业周期的生命线
BC电池异军突起,爱旭股份凭借 BC 技术在二季度率先扭亏为盈,隆基 HPBC 2.0 组件签单量也激增,展现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N型技术全面替代的趋势明显,N 型硅片渗透率突破 90%,TOPCon 电池主导 85% 产出,技术的更新换代让行业格局发生着变化。
尺寸革命也在加速推进,210 及 210R 大尺寸组件占比达 83.8%,166 及以下尺寸则惨遭淘汰,行业朝着更高效、更优质的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全球布局策略也在发生剧烈调整。传统的东南亚制造基地风光不再,企业纷纷将目光转向美国、印度及中东的沙特、土耳其等国家和地区,新建产能以规避贸易壁垒。阿特斯就凭借海外大储业务,成为极少数保持盈利的企业,为行业在全球布局方面提供了借鉴。
政府强力反内卷配合行业自律控产
7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主持召开的第十五次制造业企业座谈会,14家光伏行业企业及光伏行业协会负责人作交流发言,会议明确提出要依法依规、综合治理光伏行业低价无序竞争。反内卷政策的出台,给光伏行业带来了短期的曙光。多晶硅价格周环比突涨 12-15%,工信部牵头制定 “不低于成本价销售” 自律公约,头部企业也集体将开工率降至 60% 以下,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行业的困境。
但行业要真正复苏,还需要跨过三道坎:
第一,行业产能出清关,要暂停上马新的项目。现有产能出清需要等到2026 年,这意味着企业还需要经历一段艰难的时期。产能出清需要全行业自律和政府严格监管。
第二,攻破技术迭代关,尤其是BC 电池能否突破成本限制至关重要,当前其产能仅 83GW,它的发展决定了差异化竞争的成败。
第三,抱团应对全球博弈,随着欧美贸易壁垒不断加剧,海外产能布局成为企业生存的必修课,企业必须学会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
第四,寻找第四增长级。随着双碳战略的深入推进,尤其是近期零碳园区的引领,光伏在绿色低碳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要充分挖掘国内企业减碳需求,更多服务企业的控碳减排的需求。
每一场危机和风暴过后都是一个行业的新生。光伏企业能否欲火重生,走向下一个十年,仍需等待技术革命刺穿产能过剩的阴云,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那些率先在BC 技术突破,在海外储能市场立足、在双碳战略下创新的企业必将迎来真正的新生。
来源:听碳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