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五个作用全面发挥
多年来,东海县硅工业行业协会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会员企业的积极配合下,围绕“自律、规范、服务、创新”的办会思路,不断总结提高,积极开拓创新,不断发挥桥梁、窗口、信息、服务、信誉保证五个作用。
一、打造宣传载体,不断发挥窗口作用
为全面宣传东海硅产业现状、特点和优势,协会强力打造多个宣传载体,充分发挥宣传窗口作用。
(一)创建硅产品展厅
硅产品展厅是协会全力打造的产业宣传窗口,创建于2003年,分石英原料、硅微粉、晶体元器件、石英玻璃管、电光源及加热管、硅材料新产品六个展室,陈列实物展品近万件,基本涵盖县内硅产品类别。展厅制作宣传展板和荣誉证书,系统介绍东海硅产业成就和龙头企业。展品配备展牌,说明产品名称、特点和用途。来宾通过展厅能全面了解东海县硅产业特点、优势和地位。
截止目前,展厅共接待政府考察、招商引资、学术交流、商贸往来等方面的参观人士30000多人。曾接待中央办公厅考察团、国家科技部考察团、国家标准化委员会考察团、江苏省委巡视组、江苏省政协考察团、江苏省科技厅考察团、江苏省质监局考察团、江苏省地矿局考察团、甘肃省发改委考察团、国内各级党政考察团、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博士、德国硅材料博士及国内外科技专家等重要人士4000多人,来自美国、德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台湾、香港等地的重要客商1000多批。江苏省省长李学勇担任国家科技部副部长期间、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担任江苏省常务副省长期间、江苏省科技厅前厅长王永顺、江苏省省长助理徐南平、中科院院士王大珩等领导和专家都曾到协会展厅参观、考察。
展厅视物结合的宣传平台吸引多家新闻媒体争相报道,中央电视台多次到展厅取景,编制产业专题片在《探索·发现》栏目播出;江苏电视台多次到协会拍摄硅产业宣传片在江苏综合频道播出;宁波电视台专程到协会采访,并以《水晶之都高起点打造硅材料基地》为题形成新闻材料在当地电视台播出;连云港电视台多次到展厅拍摄专题新闻在市新闻及综合频道播出;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新华日报、连云港日报、苍梧晚报、扬子晚报等近50家新闻媒体对展厅进行过采访报道,扩大了产业对外影响。
(二)打造晶硅网平台
晶硅网(网址:www.jinggui.com)创建于2003年,由协会独立制作和维护,是协会对外宣传的网络载体。网站内设行业资讯、产品展示、石英检测、协会建设、书籍资料等特色版块,系统介绍了东海硅工业产品、龙头企业、行业动态、科研成果等内容,互连县政府、科技局、招商部门等站点,与硅业在线、太阳能信息网、中国磨料磨具网等网站建立友好链接。
经过多次改版升级,晶硅网知名度逐年提高,在百度、Google、网易等知名网站搜索“硅工业”、“硅行业”、“硅产业”等关键字时,网站均能排在前列,吸引众多业内外人士浏览,日访问量300多人次,累计访问量100多万人次。
多年来,网站共带动采购、咨询、考察、展销等业务交流5000多次,收发业务邮件2000余件,帮助企业搭建贸易渠道200多个,吸引外地考察100多批,促成企校交流活动10余次,推动企业赴外展销多次,在产业宣传、行业交流、产品销售等方面发挥了很好作用。
(三)录制产业宣传片
硅产业宣传片由协会和县广电局联合录制,是宣传东海硅产业的重要多媒体工具。宣传片每两年录制一次,紧跟产业发展步伐,除了重点介绍县内石英玻璃管、硅微粉、石英玻璃原料、石英晶体、电光源等优势产业,还加强对晶海洋、中材高新、石光光伏等大型硅工业项目以及科教园区、国检中心、硅资源研究院等重要硅工业平台的宣传,形象展示东海作为国家级硅产业基地的独特风貌,真实反映东海硅产业的基础优势和广阔前景。多年来,协会已拍摄专题宣传片4次,累计刻录近万张,发送政府领导、有关部门和硅工企业,赠送来访客商,成为产业宣传和招商引资的得力工具。
二、开辟沟通渠道,不断发挥桥梁作用
协会是政府领导下的行业服务组织,上连政府,心系企业。既要当好政府的参谋助手,又要做好企业的代言人,在政企沟通交流方面充分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
(一)传递产业政策,反映行业情况
为了使企业及时获知政府有关政策信息,协会通过网站、简报和上门走访等方式进行有效传达,使企业积极配合政府各项产业政策的落实,并根据自身条件争取政策扶持,推动企业发展。
为了使县委县政府准确了解我县硅行业信息,协会建立全县硅工业企业信息档案,分行业、分地区编印成册,报送县委县政府领导。还利用掌握的数据每年开展两次统计工作,分行业统计硅产品产量、产值、增长率等信息,分析产业发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为县委县政府出台行业管理办法和企业扶持政策提供参考。
为了使县委县政府了解外界硅产业发展情况,协会多次整理并报送国内硅产业发展信息,多份材料引起县委县政府重视并获得领导人批示,如2008年报送的浙江开化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硅产业集聚发展的若干意见》,得到时任县委书记郑平批示,称该县关于硅产业发展的一些意见和做法值得借鉴,要求有关领导和部门传阅;2009年报送的海南省政协提案——《关于加快建立海南硅产业工业园区的建议》、河南省洛阳市人民政府文件——《关于促进硅及光电信息产业发展的意见》、安徽省凤阳县县委宣传部文章《凤阳:千亿元硅产业加速崛起步伐》和乐山新闻网通讯《国内唯一国家级硅产业基地落户乐山》等五篇材料,得到时任县委书记关永健批示,要求县领导及有关部门阅研,对我县硅产业政策作进一步思考和探讨。
(二)上报企业建议,反映企业呼声
协会每年通过调研收集和整理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共报送反映行业情况及企业呼声的调研材料50余份,企业很多建议得到采纳。
(1)2004年报送的《协会建设情况汇报》得到时任市委书记陈震林、县委书记郑平、县长王淮龙、副县长高兰军的批示,报告中提到的避免重复建设、引进高附加值项目、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保护县内石英资源等建议受到政府重视,陆续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措施。
(2)企业反映的小石英厂低价倾销、浪费资源、污染环境问题在协会建议下受到重视,县政府于2006-2007年开展三次专项活动,整顿和关停高能耗、低产出、高污染的小石英企业200多家,并在安峰、房山、洪庄、驼峰等酸洗企业较为集中的乡镇建设酸洗石英砂集中区,将酸洗企业迁入集中区内统一管理,切实保护我县生态环境。
(3)企业提出的建立硅产业管理机构的建议经协会反映后得到采纳,县政府于2007年先后成立硅产业领导小组和硅产业办公室,2008年成立硅产业发展局。硅产业领导小组每年定期召开产业发展专题会议,研究产业发展情况,处理产业发展中的相关问题,推动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4)企业反映我县熔融石英产能过剩、无序竞争等问题,协会于2010年初报送了《关于我县熔融石英发展情况的汇报材料》,介绍我县熔融石英产业发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的限上熔融石英项目、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等建议引起重视,县政府出台专项政策限上熔融石英项目,引导企业转型升级。
(5)根据企业反映的我县石英资源紧张问题,协会于2009年向县委县政府报送了《对我县石英资源紧张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专题材料,得到时任县委书记关永健、县长徐家保、副县长鲍家碧等领导的批示。关书记在批示中称协会的调查报告很有份量,详细阐述了我县石英资源开采、加工、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其中的一些建议和意见很好,要求有关部门牵头研究,提出具体方案供县政府决策。硅产业局随后提出了解决方案。
(6)调研过程中协会了解到产业发展软环境中存在的不足,根据企业意见及时上报材料,建议职能部门规范收费程序,杜绝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行为,加强企业服务,减轻企业负担。县委县政府随后出台专项措施规范企业检查、收费、罚款行为,职能部门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企业发展环境得到改善。
(7)2012年初,协会深入企业调研后向县委县政府报送《东海县硅产业发展情况报告》,得到县委书记徐家保批示,称协会总结的很全面、分析的很到位、提出的建议很有针对性,要求研究帮扶办法和措施,促进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协会提出的帮助企业树立信心、加强企业服务指导、缓解企业资金困难等建议受到重视,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和帮扶措施推动企业发展。
(8)2013年初,协会结合调研情况编写的《东海县硅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得到县长朱国兵亲笔批示,称协会调研报告中情况和问题谈的很清楚,所提的建议很有针对性,符合我县实际,要求经信局、硅产业局提出有效的办法、措施,《报告》中提出的增强企业创新意识、发挥创新平台作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集中集聚等建议受到重视。
(三)参与产业决策,做好企业献言
协会把参与行业宏观管理、发展规划等工作当作为企业献言的机会,以企业代表身份向县委县政府建言献策。
(1)推动企业建议写入规划文本。《东海县硅产业发展规划》于2008年1月通过终期评审,成为全县硅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文本。协会参加规划编制单位座谈会,参与规划的初期、中期和终期评审,结合产业实际和企业意见提出建议,很多建议被编入规划文本。
(2)配合国家高技术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2008年,东海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国家高技术新材料产业基地。协会按照县政府要求,认真研究了《连云港新材料规划研究(初稿)》和《东海县硅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征求意见稿)》,提出12条建议,报送6份产业统计材料,参与编纂31项硅产业重点项目,积极配合基地建设工作。
(3)配合国家半导体(硅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2010年,我县成功获批国家半导体(硅材料)产业集聚标准化示范区。为推动企业实施标准化战略,协会深入企业宣传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向县委县政府报送建议性材料,推动企业提升标准化水平。
(4)参与《东海县工业经济发展实施意见》的修订工作。2012年8月,我县出台《2012—2015年东海县工业经济发展实施意见》,协会认真学习《意见》初稿,结合产业实际对《意见》中涉硅内容提出了多条意见得到采纳。
(四)汇报行业问题,当好政府参谋
协会作为东海硅行业的重要机构,一直受到县委县政府重视,历届县委书记、县长、副县长等主要领导不仅多次亲临协会考察指导工作,还经常要求协会参加硅产业发展会议。协会充分利用与县领导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及时汇报企业意见和建议。
2008年,在县委书记和县长主持召开的硅产业集聚发展会议上,协会汇报了企业提出的13条产业建议,其中解决企业融资难、加强资源保护和有效利用、建立职能部门例会制度、建立硅工业人才长期培养机制等建议引起县领导重视并得到采纳。
2009年,县委书记徐家保、县委副书记于洪军、副县长鲍家碧等领导多次亲临协会考察并指导工作。协会及时反映企业呼声,提出的集中整治石英砂作坊、限上低档石英项目、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等建议得到采纳。
2010年,省供电部门按照国家要求下发了高耗能产业限电通知。协会积极向县领导建言,建议政府在限电期间重视对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的保护,县政府对石英管、硅微粉、电光源等支柱产业给予照顾,大部分企业在限电期间生产未受太大影响。
2011年,县委书记徐家保到协会考察指导工作,协会结合企业意见积极建言,反映的增强职能部门服务能力、改善企业发展环境、建立硅产品市场等建议受到重视。
2012年5月,副县长葛延波到协会考察指导工作,协会提出的帮助企业克服困难、优化行业发展环境、组织企业赴外参展等建议引起葛县长重视,对县委县政府出台产业扶持政策起到了推动作用。
2012年6月,在朱国兵县长主持召开的全县重点企业负责人座谈会上,协会结合调研中掌握的情况,分析了硅产业的发展形势,指出了产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建议政府加强对企业的指导和扶持,为企业营造更好的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得到与会领导和企业的认可。
三、编发信息资料,不断发挥信息作用
为帮助企业了解更多行业信息,协会多举措开展信息服务,帮助企业及时了解产业前沿信息和行业最新动态。
一是编发通讯简报及时传递行业信息。协会时刻关注国内外硅行业最新动态和前沿信息,有针对性的收集与我县硅产业相关的新产品开发、科技研发成果、行业动态分析、行业政策新规等信息,并认真加以分类整理,以《信息通讯》和《行业简报》形式发送到政府有关部门和硅工企业,累计编发《信息通讯》100多期、《行业简报》60余期,印发总量达2万多份。通过《信息通讯》和《行业简报》,一方面让企业及时了解最新的市场动态、行业资讯、产业知识和政策信息,指导自身发展,另一方面也使职能部门增进对硅产业的认识,在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中更加有的放矢、得心应手。
二是编印书籍资料宣传推介产业知识。编辑东海县第一本硅产业书籍—《东海县硅材料产业概述》,系统介绍各类硅工业产品的生产工艺、技术要求、市场前景等信息,克服我县硅产业资料缺乏问题。时任县委书记郑平亲自作序,县委组织部专门发文要求作为全县干部的必读书籍,现已累计印发10000余本;编辑《硅材料产业资料汇编》,重点介绍硅产业前沿信息,共印发3000多本,进一步满足业内人士对硅产业知识的需求;编辑《国内各省市发展硅产业信息汇总》,系统收集国内30多个省市的硅工业发展信息,分地区整理成册,发放会员企业,帮助企业开阔眼界,并报送县委县政府领导和县有关部门,便于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借鉴外地经验,引领东海硅工业发展;编辑《水晶石文化简述》,分类阐述水晶和宝玉石知识,共印发5000本。县委书记徐家保亲自为书籍作序,称全书图文并茂、内容丰富、通俗易懂,为普及晶玉石知识做出了贡献。
三是撰写通讯报道扩大产业对外影响。发表新闻报道是协会加大宣传力度的重要手段。协会先后撰写《石英玻璃管唱主角助推产业大发展》、《瞄准高端打造品牌全力打造现代电光源产业基地》和《东海电光源产业在应对挑战中加快发展》、《东海石英玻璃产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在《东海通讯》上刊发,宣传我县支柱产业的优势和地位; 撰写《东海县硅工业企业积极应对危机挑战》、《东海硅产业逆流而上“千帆竞”》等文章在《新华日报》、《苍梧晚报》上刊发,宣传我县硅工业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先进典型;撰写《东海硅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东海硅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东海太阳能光伏产业逆势崛起》、《本土企业撑起东海硅工业脊梁》、《产学研合作爆发“正能量”》等文章在《苍梧晚报》、《连云港日报》上刊发宣传东海硅产业发展取得的重要成绩,撰写《硅工业协会给企业当红娘》、《硅协抱团铸造“东海硅谷”》、《东海硅协助力硅企跨越发展》等文章《苍梧晚报》、《连云港日报》上刊发,宣传协会推动产业发展的经验和做法。很多文章被“LED灯饰网”、“生意宝”、“维普资讯”等网站转载,进一步扩大了产业影响。
四、深化服务宗旨,不断发挥服务作用
多年来,协会不断强化工作人员服务意识,深化服务宗旨,提升服务水平,服务工作取得良好进展。
一是化解企业矛盾。积极开展矛盾调解工作,力所能及地帮助企业化解矛盾。协调企业专利纠纷,促使企业平心静气商谈,避免了双方同类产品的恶性竞争;处理贴牌企业与工商机关的争议,既保护了合法贴牌企业的正当权益,又打击了违法贴牌生产行为;协助企业处理设备损坏纠纷,保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减少了企业的经济损失。
二是组织行业交流。一是组织县内企业互相交流。每年除召开两次会员大会增进会员交流外,还组织10余次同行座谈会议,探讨行业形势,研究市场动态,共谋发展对策,加深了企业感情,增强了行业凝聚力;二是邀请专家传道授课。邀请德国石英专家克劳斯博士开展石英材料知识讲座,邀请北京石英研究所专家杨军开展石英产业研讨会,组织复旦大学电光源研究所陈大华教授、全军教授等专家赴东海开展电光源产业考察交流活动,组织企业参加硅材料产业论坛。通过与专家对接,使企业了解前沿信息和先进技术,认识到差距和不足,从而增强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动力,多个企业与科研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能力得到提升。
三是建立检测中心。分别委托江苏省第六地质大队、太平洋石英制品有限公司、东海县硅微粉有限责任公司建立石英矿物检测中心、石英玻璃管检测中心和硅微粉检测中心,共推动检测业务100多批次,为企业检测提供技术支持。
四是推荐先进设备。推荐山东潍坊华特集团生产的旋分式气流粉碎分级机,组织企业参加在安徽凤阳举办的球磨机和磁选机应用研讨会,推动企业订购先进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推荐武汉化工激光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石英玻璃管自动化激光线切割设备,提高石英管生产效率和切割精度,节约生产成本。
五是组团赴外参展。成功组织企业团队参加上海国际热能展会、上海国际石英材料展会、北京国际光伏材料展会。累计接待业务洽谈5000多人次,发放宣传资料10000多份。展销会不仅使企业获得了客户资源和业务订单,还使企业加深了对国内外新产品、新技术的了解,认识到自身产品和技术的不足,激发了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激情。
六是服务节庆展会。两年一届的东海水晶节是协会宣传硅产业的机会。历届水晶节期间,协会通过展厅接待、拍摄宣传片等方式积极宣传东海硅产业的特点及优势,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水晶节“先进单位”和“通令嘉奖单位”荣誉称号。
七是提升产业地位。我县先后获批国家高技术新材料产业基地、国家半导体(硅材料)产业集聚标准化示范区、江苏省硅产业集群品牌培育基地、江苏省硅材料优质产品示范区等多块国家级和省级金子招牌。在产业名片申报过程中,协会积极提供企业获奖产品及技术、产业荣誉、产业规模等证明材料,协助编写申报材料,参与评审验收。项目获批后,协会积极协助有关部门开展创建工作,完善各项服务支撑体系,做好配套服务。
八是服务职能部门。报送《国内外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概况及前景分析》调研材料,完成省科技厅光伏产业调研工作;受聘国家统计局连云港调查队信息员,向国家统计局报送东海硅产业发展信息,为党政领导决策提供服务;参加市经信委组织召开的“区域性信息中心规划调研”活动,配合我市区域性信息化建设;参加在市政府召开的“全市深入实施商标战略工作会议”,配合市质监局开展名牌产品创建活动,推动企业实施品牌战略;配合科技局开展硅工业企业科技项目申报工作,推动企业争取科技资金支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协助打造硅材料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提升产业公共服务能力;配合环保局开展涉氟行业治理工作,推动涉氟企业安装环保设备恢复正常生产;配合供电公司开展限电政策宣传解读,消除企业因限电产生的急躁情绪,推动企业加强节电管理;配合国检中心和水晶博物馆建设硅工业展厅,打造硅产业宣传窗口。
五、依托自身优势,不断发挥信誉保证作用
协会经过多年发展和完善,影响力与日俱增。利用在行业中的良好声誉和口碑,协会充分发挥了信誉保证作用。
一是提供认资证明。利用良好的行业信誉,为企业提供资质证明。太平洋石英制品有限公司申报科技项目及上市资料认定、金达公司进口石英原料用途认定、惠泽公司水晶烧烤盘专利认定、宏伟公司石英原料销售价格认定等利用协会提供的资质证明顺利过关。
二是开展企业评优。2006年向市工商联推荐了12家优秀硅工企业,协助评选出“东海硅行业十佳企业”;2007年向市质监局推荐“连云港市名牌产品”初选企业,协助两家硅工企业成功申报市知名品牌,2008年、2009年成功评选出12家“规范化经营企业”,推动了企业的规范化建设。
三是吸引外商合作。鉴于协会的信誉优势,大批外地企业和客商致电致函协会寻求合作。对于重要的客户资源,协会推荐合适对口的优秀企业与他们合作;对于外地矿石客商,协会协助其检测矿石标本,鉴定矿石用途,推荐合作伙伴。目前,共为本地企业与外地客商搭建贸易合作关系100多次,飞利浦照明、中能集团、中钢集团、日东公司等客商在协会推介下成功与我县多家企业合作。
四是推动银企合作。充分发挥信誉保证作用,广泛推动银企合作,着力缓解企业融资困难。成功召开银企合作会议20多次,与江苏银行、信用社签订信用联盟体协议,先后为企业搭建与江苏银行、信用联社、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关系。协会在《东海通讯》、《今日东海》、《苍梧晚报》上刊发《县信用联社助推东海硅工业发展》、《建设银行为东海硅工业发展助力》等5篇新闻报道宣传银企合作的作用和意义,编写专项材料报送省、市银监局推广银企合作的成功做法,扩大银企合作影响。通过银企合作,银行主动深入企业对接,创新贷款模式、扩大贷款范围、加快贷款速度、提升服务水平,使广大中小型硅工业企业获取贷款的难度减小、渠道增宽、方式增多。在协会的协调和推动下,各金融机构累计向我县硅工业企业发放贷款近50亿元,受益企业达300多家。